“黑作坊强碱液体泡发牛杂“,食品安全的底线究竟在何处?
来源:明庭律所
|
作者:茜茜
|
发布时间: 2019-07-09
|
1307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新浪新闻客户端视频报导:最近,有知情人反映,在位于南京城南一处民房内,暗藏着一家食品加工黑作坊。接到举报后,6月中旬,记者和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这座民房外。发现这座民房的一楼屋檐下,有多个塑料桶,桶内浸泡着大量的肉制品。而在楼房的墙角处大量堆放着有英文标识的纸质外包装。附近居民表示,这座民房很神秘,门经常锁着,想进去也进去不了。为了搞清这座民房究竟是干什么的,记者与执法人员决定蹲点守候。
终于,在2019年6月17号凌晨3点半,记者发现民房院内,有两名男子不停的往一辆面包车上,搬运大量的黑色塑料袋,在搬运了将尽一个小时后,面包车开出了民房。半小时后,面包车来到了南京一批发市场,停在了一辆大巴车旁,并把黑色塑料袋运上了大巴车内。随后,记者和长途大巴车负责人协调得知,这些黑色塑料袋内装的是牛百叶、牛肚、牛肉等产品,每天运往杭州。接着,记者跟踪发现这些货物一部分被运往了一肉类冻品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内的肉类冻品摊位上进行了售卖。在摊位上,记者发现这些售卖的牛肚白嫩、鲜亮,价格相对于普通牛肚便宜5-6块/斤。
为了调查清楚民房究竟是干什么的,在掌握了相关证据后,2019年6月19号,执法人员组织了力量对这座民房作坊进行了查处。刚进入院子,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一楼的加工房间内环境脏乱不堪,里面摆放着十几个大桶,桶内浸泡着大量的牛肚、牛百叶、黄喉、牛蹄筋,桶外未贴上任何标识。
随后,记者用PH试纸对现场桶内液体以及冷库里存放产品的液体进行检测,检测后发现其呈现了强碱性。记者在另外一间原料室内发现,其中存放有大量的牛肉精、亚硝酸钠、氢氧化钠添加剂。其中,氢氧化钠的包装袋上标有强腐蚀性、对环境有害的字样,一旁还摆放着大量使用过的橡胶手套。随后,执法人员对现场所有产品进行清点记录并对操作间、冷库贴上了封条。下一步将委托专业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
相关法律
现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标准,特别是含有强酸、强碱或过多微生物的,对人体肯定是有危害的。若食品有问题,在抽检的时候中发现含有非法添加成分的情况下,市场监管局将会移交公安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这所民房的产品检测还未得出结果。我们无法根据实情分析其究竟有无犯罪。但如果真的危害了食品安全,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法律条例探究其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条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此次事件中的食品安全生产具体有无违法、有无犯罪还是需要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信息传递的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使得越来越多关于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遭到曝光。
当现,食品安全存在各种挑战,诸如产业集中度不高、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基层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食品安全治理任重道远。经济利益使然,犯罪成本低,监管力度不均衡、监管漏洞大、监管不到位,这些都可能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所在。
食品安全问题与一个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行业自律约束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质检部门只是监管,治标不治本;关键的还是食品生产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道德良心。诚信的严重缺少和道德的严重滑坡才是食品问题的本源。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让违法犯罪的食品安全责任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震慑一些无良的生产商,食品安全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